找到相关内容232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王雷泉:佛教教育的目的、方法及前瞻

    佛教教育是向社会各界传递佛法的观念、经验、礼仪、制度,并使佛教教团自身得以延续的方式与方法。...

    王雷泉 ( 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2773263.html
  • 满眼菩提树 心似满月明——解读马明博“菩提树下”系列作品

    是性与情交融的精华亮相——理性、儒雅、含蓄、聪慧、仁慈、大方、机灵、善良、礼仪、包容、承受、恒心、坚韧等博大的胸怀。  《可盛的心》是明博先生文字的代表作之一。在文中,他将一只普通的碗喻作可盛之心,...

    峻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2273383.html
  • 周叔迦:杌人集(1)

    本传一、方物二、时候三、居处四、国政五、学教六、礼仪七、饮食八、服章九、宝货十。盛列山河国邑人物,斯即五天之良史,亦乃三圣之宏图。词极纶综,广如所述。”  右地理记  经籍三 子  释氏谱十五卷  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5473408.html
  • 大陆近二十年关于“人间佛教”的研究及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

    。宗教的精神价值诉求集中体现于它的基本信仰,信仰的理论阐释构成教义系统,而信仰的现实表达则构成宗教的崇拜礼仪以及教徒的生活方式。因此在一般意义上,宗教乃是“信仰-行为”的系统表达。“人间佛教”作为一种...表达的一种延伸形式,亦是佛教信仰普及于民间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伴随现象。对死亡的关切,本质上仍然是生命关怀的一种形式,各种宗教皆无不有关于死亡的仪式,即便积极入世如儒家,亦有“祭如在”的礼仪,因此我觉得...

    董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173504.html
  • 佛教信仰及其认同模式

    在于自我与本我、文化与自然的对立,如果没有这个对立,就不可能有文化的特性,与其他存在样式相对立的存在的样式,如特定的生活风格、礼仪、道德观就不可能被改造出来,非文化的或者是没有被文明化的就不可能作为识别...

    李向平

    |佛教信仰及其认同模式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12373840.html
  • 弘扬佛教优良传统 共创和谐新世界

    发展的基本机制,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乃众缘和合而成,众生相处也是以和为基础。佛教传入中国后,与原有的儒家文化和民族宗教——道教发生过礼仪、教义和理论等方面的严重冲突和争论。但...

    李玉玲

    |弘扬佛教优良传统|共创和谐新世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03873892.html
  • 戒律与禅定

    持.读诵正法.侍奉年长者或病者等善行之「善品加行」(ku?alapak?a-prayoga)等三方面来说明。所谓「轨则圆满」,即是在这三方面之种种行皆能随顺不违反世间礼仪,以及佛教之毘奈耶(...

    惠敏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5273962.html
  • 台湾传统佛教建筑空间的儒释道混合特质

    》  「火神庙:康熙二年定:一应礼仪俱与关帝庙行礼同」  从上述的记载,可知火神的祭祀于康熙2(1663)年就列入官方的  祀典之中。而中国将火神列入祀典之中,由《三国志、魏志文  帝丕传》「三辰五行...,则建庙以祀之  ,不可不亟;祀之之礼,不可不备且虔也。庙既成,因叙而记  之。」  注35:王必昌,《重修台湾县志》,卷7礼仪志、祭祀,页238  。  75页  族也。不在祀典。」也可知道有很古老...

    黄兰翔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0473975.html
  • 学佛旨趣(下)

    当下就能鼓舞人洗面革心,重新做起。所以仪式虽属一种礼仪,却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。    再者,如有人问:何必“执著”于这样的形式?此人也不妨反思:你又何必一定要“执著”非得去除“皈敬三宝、受持五戒”之类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4774740.html
  • 《中观精要》意趣蠡测——佛学大师更敦群培精神境界发凡

    意趣上的相异点、修证方式上的迥然不同,以及仪规、礼仪、传承上的众多差异,但是,我们还是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,即无论藏传还是汉传、南传佛教,都是佛陀所创立的根深叶茂的佛教之参天大树上,依据“随缘不变,不变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75274924.html